二0一二年中考测试题 语文试卷(D) 2012河南漯河中招语文模拟试题答案
(满分100分,考试时间120分钟)
一、积累与运用(共20分)
1.给下列文段中的拼音写出汉字,再将划线句规范、工整地抄写在“田”字格内。(3分)
我chōng( )憬着美好的明天,我向往着幸福的未来。但我知道:美好明天与幸福未 来的实现,需要qiè爸( )而不舍的拼搏,需要迎难而上的执着。
(1)给文段中的拼音写出汉字。(1分)
chōng( )憬 qiè ( )而不舍
(2)将划线句规范、工整地抄写在“田”字格内。(2分)
2.名言诗句积累。(共5分,每小题1分,错、漏、换字均不得分)
①蒹葭苍苍, 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《蒹葭》
②安得广厦千万间, 。(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)
③文天祥在《过零丁洋》一诗中,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: ,
④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中临危受命的句子是: , 。
⑤文人墨客常用“雪”来抒写自己的情怀,请从你积累的诗句中,写出描写雪景的句子(连续两句):
3.语言运用。(2分)
当你和几个同学结伴在南充母亲河--嘉陵江边游玩时,同学王平喝完饮料准备将塑料瓶抛向河中,你迅速拉住他说:
4.图表题。(1分)
下面是某校对500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情况的调查表,请根据表格内容提取一条主要信息。
┏━━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┓
┃ 类别 ┃ 主动参加 ┃ 被动参加 ┃ 不愿参加 ┃
┣━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┫
┃ 时间数据 ┃ 人数 ┃ 比例 ┃ 人数 ┃ 比例 ┃ 人数 ┃ 比例 ┃
┣━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┫
┃实施课改前 ┃ 250 ┃ 50% ┃ 150 ┃ 30% ┃ 100 ┃ 20% ┃
┣━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┫
┃实施课改后 ┃ 425 ┃ 85% ┃ 65 ┃ 13% ┃ 10 ┃ 2% ┃
┗━━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┛
提取的信息是:
5.名着阅读。(2分)
┏━━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┓
┃ 书名 ┃ 作者 ┃喜欢的人物 ┃ 喜欢的理由 ┃
┣━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┫
┃ 《童年》 ┃ 高尔基 ┃ ┃ ┃
┣━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┫
┃ ┃ 吴承恩 ┃ 孙悟空 ┃ ┃
┗━━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┛
6.诗歌鉴赏。(2分)
《春日》(宋)晃冲之
阴阴溪曲绿交加,小雨翻萍上浅沙。
鹅鸭不知春去尽,争随流水趁桃花。
(1)这首诗通过描绘 、细雨翻萍、 的春日景象,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整的画面。(1分)
(2)三、四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(1分)
7.综合性学习。(5分)
九年级一班准备举办一次“走进民俗,走进传统文化”的主题班会,请你积极参与。
(1)请为这次班会设计一个能够让多数同学都参与的活动,并写出这个活动设计的基本思 路。(2分)
活动内容:
基本思路:
(2)布置会场时,同学们想选用一种富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装饰物,你推荐选用哪种?说说理 由。(1分)
(3)班会结束后,你将以校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在场的某位学者。请拟写出你采访时要提出的两个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。(要求角度不同)(2分)
问题l:
问题2:
二、阅读理解(共40分)
(一)阅读下文,完成第8一12题。(12分)
《神奇的丝瓜》季羡林
①今年春天,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,斩草挖土,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。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,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,栽上了几株月季花,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颗扁豆和两颗丝瓜。土壤并不肥沃,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,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,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。
②过了不久,丝瓜竟然长了出来,而且日益茁壮、长大。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。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。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,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,站一站。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,顾而乐之,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。
③丝瓜是普通的植物,我也并没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。可是忽然有一天,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,爬上了楼墙。以后,每天看丝瓜,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;最后竞从一楼爬上了二楼。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。说它每天长出半尺,决非夸大之词。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,如不注意,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,都找不到。这样细的一根秧竞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,供应前方,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,爬在灰白的墙上,一片浓绿,给土墙A--(添加、增添、增加)了无穷活力与生机。
④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,我的兴趣随之大大的提高。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,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。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,陷入沉思,想得很远、很远……
⑤又过了几天,丝瓜开出了黄花。再过几天,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。瓜越长越长,越长越长,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,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,直挺挺的悬垂在空中,随风摇摆。我真替它担心,生怕他经不住这一份重量,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。
⑥然而不久就证明了,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。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,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。在上面,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的窗外窗台上,却长出来两个瓜。这两个瓜后来居上,发疯似地猛长,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。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,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?我又担心起来。没过几天,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。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,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,从下面看上去,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。
⑦不知道从那一天起,我忽然又发现,在两个大瓜的下面,在二三楼之间,在一根细秧的顶端,又长出来了一个瓜,垂直地悬在那里。我又犯了担心病: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,下面也是空空的;总有一天,它越长越大,会把上面的两个瓜也坠了下来,一起坠到地上,落叶归根,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。
⑧然而今天早晨,我却看到了奇迹。同往日一样,我习惯地抬头看瓜: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,孤零零地B(悬、挂、靠)在空中,似乎一点份量都没有;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,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;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。我看看地上,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。等我再退几步抬头看时,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,平着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。这真让我大吃一惊。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?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,决不会有人把瓜摆平的。
⑨我百思不得其解,徘徊在丝瓜下面,像达摩老祖一样,面壁参禅,我仿佛觉得这颗瓜有了思想。它能考虑问题,而且还有行动,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;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,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,让它们疯狂地长;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。如果不是这样的话,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。但是,如果真是这样的话,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,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?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?上下数千年,纵横几万里,从来也没有人说过,丝瓜会有思想。我左考虑,右考虑;越考虑越糊涂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。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。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,绿叶上照样浓翠扑人眉宇。我站在丝瓜下面,陷入梦幻。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,无言静观,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,仿佛含笑面对秋阳。
8.结合文意,在文中A、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。(2分)
A (添加、增添、增加) B (悬、挂、靠)
9.第①自然段中“随意种上、土壤不肥沃、玩玩而已”等词语的描写有什么作用?(2分)
10.第④自然段中“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丝瓜和浓绿的瓜叶,陷入沉思,想得很远,很远……”, 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作者可能想到了什么?(2分)
11.第⑨自然段中“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”指什么?(在文中用直线划出)(2分)
12.全文作者抓住“神奇”二字,安排了状物和抒情两条线索。从状物看,丝瓜生长轨迹是:家人种花种菜一→ ( )一→( )一→最新的丝瓜平躺在楼墙台子上;从抒情看,其线索是:对瓜秧叶疯长的惊奇一→( )一→对丝瓜落脚窗台的安心一→( )(4分)
二)阅读下文,完成13一16题。(9分)
《气候怎样“塑造”人类》
①人的一切,并非完全能由人类自己主宰,这个“权力”有时还握在大自然的“手心”里。
②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,不仅与人的遗传有关,而且与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。
③在欧亚大陆,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,由于光照强烈,气温又高,人的皮肤颜色黑黝黝的。为了抵御酷热的气候,他们的脖子很短,头明显偏小,而鼻子较阔,这样有利于散发体内热量。在寒带、温带的高纬度地区,常年太阳不能直射,光照强度较弱,气温很低,严寒期又长。这里大多为白种人。为了抵御严寒,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住在温、热带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。鼻梁较高,鼻内孔道较长。就头型而言,寒带和温带居民头大、头型圆,脸部比较平,这很有利于保温、减少散热量。
④为适应高山稀薄的空气,山区居民的胸部突出,呼吸功能发达,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比沿海地区的居民明显偏多。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。以我国为例,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.7小时,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.3 1小时: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.3小时,成都年日照时数最少,仅有1239.3小时,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。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,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。
⑤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,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。气温高,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发怒。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,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,养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,具有较强的忍耐力的性格。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,被人们称为“永不发怒的人”。居住在温暖宜人的水乡的人们,因为气候湿润、风景秀丽,人们对周围事物敏感,且多情善感,机智敏捷。山区居民因为山高地广,人烟稀少,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,说话声音洪亮,性格诚实直爽。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,因为草原茫茫,交通不便,气候恶劣,风沙很大。所以,他们常常骑马奔驰,尽情舒展自己,性格变得豪放直爽,热情好客。
13.选文介绍了气候从 和 两个方面来塑造人类,说明的结构关系是 (总分、总分总)。(3分)
14.根据文章内容,概括填空。(2分)
生活在热带的人,性情 ;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人,具有 的性格;生活在水乡的人,性情 ;生活在山区的人,性格
15.第①段中加点的“并非”一词能否去掉?为什么?(2分)
16.第④段中划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?并分析其作用。(2分)
(三)